查看原文
其他

机器人手术添新教材,中肿专家牵头完成!

为广东专家点赞的 广东卫生在线 2022-12-07
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下文简称“中肿”)黄埔院区的胸科病区,常常可以看到术后病人,扶着输液架绕着长廊做康复锻炼。

从他们自然行走中,很难看出是前一天经历了一次四级胸外科大手术的患者。他们也是机器人手术的获益者,手术精准,创伤小且并发症少,术后痛苦大减,能尽快恢复。

机器人胸外科手术在中肿已较为常见。在双机器人助力下,至今医院已为5000多位患者成功实施机器人微创手术。这些临床实战经验也即将成为“星火”,给全国更多医院患者带去希望。近日,由中肿胸科团队专家牵头编写的全国首部机器人胸部肿瘤外科专著——《机器人胸部微创外科手术》正式出版。

除了说明书

机器人手术再添新“教材”

中肿分别于2016年1月和2020年4月引进机器人手术系统,是广东省内首家拥有两台机器人微创手术系统的医疗单位,医院近年的机器人手术量在全国肿瘤专科医院中排在了第一位。

丰富的临床经验,使中肿成为国内权威的机器人手术培训和观摩平台。自2021年3月中肿胸科黄埔病区(胸科四区)正式开放服务以来,举办了5期全国机器人微创胸外科培训班,深受外科专家欢迎。

机器人在肺癌、食管癌和纵隔肿瘤等胸部肿瘤微创外科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机器人“共舞”成为很多微创胸外科医生的追求。可他们要快速成为一名合格的机器人手术医生,除了要消化入门级“大部头”说明书,还要学习大量的临床实操技术。为此,中肿专家团队决定组织编写机器人胸外科手术专著,为同道提供参考,推动机器人微创胸外科发展。

近日,这部由中肿胸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杨浩贤主编,全国24家医疗单位知名专家共同参编的《机器人胸部肿瘤微创外科手术》正式出版。书中介绍了机器人手术的管理及团队建设、麻醉及护理管理,机器人手术在肺癌、食管肿瘤外科、纵隔肿瘤中的应用,还探讨了日间手术的临床实践等。全书超过67万字,图文并茂,可扫码观看经典手术视频。

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内容最全面、最权威的机器人胸部肿瘤微创外科专著,已经被纳入我国机器人微创胸外科的培训教材。国家癌症中心主任赫捷院士为这本书作序,体现了他对该书的肯定与赞赏。


国外经验不可照搬

要有中国特色

作为国内较早开展机器人手术的胸外科医生,自2018年,杨浩贤带领团队已主刀完成近600台机器人胸外科手术。

其中做得最多的是肺癌手术,其次是高难度食管癌和纵隔肿瘤手术。新书中均有这些典型机器人手术治疗记录。

不过,也有被“劝退”的病人。“我们一年接诊的手术患者中,仅有三分之一可用机器人做手术。有些患者病灶位置不深,普通胸腔镜手术就可以快速高效解决,没必要用价格相对昂贵的机器人手术。”杨浩贤表示,这是从成本-效益分析的角度给患者提供最优方案,避免过度治疗,也为未来可能会纳入医保提供数据支撑,“无论谁出钱,我们都不希望浪费医疗资源。”

开展机器人手术多年,杨浩贤及其团队也有深刻体会——国外的经验不能照抄,要有中国特色:

一是要摸索出适合中国人身材特点的手术方案,打孔位置要做改良,中西方人种体型有差异,如按照国外的方法机械臂会互相干扰。
二是理念要准确,不要盲目追求技术噱头。虽然微创手术带来的创伤小,但是肺癌手术仍是高风险的四级手术,需科学的术后管理,一定要帮患者管控好风险,不能为炒作概念而盲目追求所谓的快速康复。
三是要预防“万一”,把应急预案留好,不能脱离患者利益去追求所谓的新技术,要牢牢把好医疗质量关。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介绍了适合中国人身材的机器人肺癌微创手术入路和方法,这种改良的手术方法不仅简化了手术流程,降低了手术难度,而且能够使之前不能微创手术的病情复杂患者获得较好的手术效果,大大减少了患者创伤,进一步拓展了微创胸外科手术适应症,相关文章此前也已在国际期刊发表。

肺癌机器人手术

国际上发出中国最强音

近年来,随着低剂量螺旋CT在肺癌筛查中的推广应用,肺癌患者得以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其中,部分周围型早期肺癌患者通过肺段切除术也能取得很好疗效。

作为国家临床医学重点专科,中肿胸科坚持临床和科研并行,在早期肺癌机器人精准微创肺段切除方面也不例外。杨浩贤团队用前瞻性研究数据证明,机器人在肺段切除中优势明显,能够帮助胸外科医师更好地跨过学习阶段,具有很好的手术安全性。这项研究结果受邀在2021年第35届欧洲胸心外科学会(EACTS)学术年会上作了大会口头报告。

“现在一个肺段切除手术平均提高了近27分钟,机器人手术减少了手术时间,有利于患者康复,手术后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是3天……”2022年7月,杨浩贤在第30届欧洲胸外科医师协会(ESTS)学术年会上作口头学术报告,公布了早期肺癌机器人精准微创外科治疗的最新研究成果,即早期肺癌机器人辅助微创肺段切除术与普通胸腔镜微创手术的相比优势。数据和研究结果得到了国际同行高度关注,同时也标志着中肿机器人肺癌微创外科迈入国际先进行列。

在关注机器人手术帮助肺癌患者延长寿命的这些年,中肿胸科专家团队也有新的探索。在中山大学临床医学研究项目的资助下,杨浩贤团队正围绕这一国际难题牵头开展全国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目前该研究进展顺利,预期研究成果将有望改写或者丰富肺癌外科治疗指南。

重视患者参与

治愈率与生活质量并重

机器人手术的应用让更多复杂的胸外科手术从“不可能”变为“可能”。

58岁的王先生今年3月因咳嗽伴血丝痰到医院就诊,被确诊为右肺中叶鳞癌,肿瘤直径接近7cm,且伴有肺门淋巴肿大,更令人担心的是这些肿大的淋巴结包绕肺动脉干,手术风险很高,稍有不慎会损伤肺动脉,后果不堪设想。王先生把最后一线希望寄予机器人手术。


他来到中肿胸科,杨浩贤告诉他,机器人微创手术是可行的,但需要整体规划、多学科综合治疗、全程管理。“直接手术效果不理想,需术前化疗,使肿瘤缩小或者控制其发展,再做机器人手术治疗。”杨浩贤介绍,这样不仅能达到微创手术目的,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治愈率。

经过治疗,肿瘤虽然缩小了,但胸腔内淋巴结仍卡住肺动脉主干。在机器人的辅助下,手术团队只在患者胸部打了几个小孔即完成了肺叶切除手术,并系统性地清扫了肺门和纵隔淋巴结。王先生术后3天即康复出院。

机器人手术不仅要把精准手术效果推到一个新的高度,提高治愈率,还要最大程度满足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审美需求。杨浩贤介绍,以肺癌手术为例,现在不仅要关注在身体上打几个孔,每个孔有多大,更要注意如何避免重要肌肉的损伤,保护好正常的血管和神经束,减少术后咳嗽等并发症对患者的困扰。“也就是在减小外伤的同时,更要减小内伤。”


此外,很多患者特别是女性患者还会提出了美的要求。为此,在设计手术时,杨浩贤团队也帮患者想办法隐藏疤痕。关于“美颜”的手术设计,团队倡导患者积极参与到手术方案的设计中。

“我把马克笔给患者,患者想把伤口放在哪儿先自己画出来,我看看能不能帮他们实现。”杨浩贤表示,很多时候团队还真能帮患者实现。过往就诊中,患者不敢表达或者没有机会表达,现在他们表达出来了,也有很多很合理的地方。“患者的初心和我们是一致的:不仅要活着,而且要活得好,这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记者 | 陈乐
编辑 | 周艳梅  责编 | 张秀丽
通讯员 | 郑敏珊 赵现廷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

推荐阅读

点赞!这名广东专家上榜“中国好护士”9月月度人物候选人


第一针次开打!广东多地启动适龄女生免费接种HPV疫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